大明王朝是亡于杀魏忠贤吗?

不是。

一个国家离了谁都能运转,包括皇帝。这个只在于个人能力做出来的成绩。

盛京的西面,从宁远至锦州,本来荒凉破败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军的火铳、战车、地雷、炸弹配备齐全;红衣大炮这种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宁远、锦州的城头。

历史由胜者书写,不能武断的说《明史》就是偏执的,但也不要低估清初文人集团(文人集团的成分大家猜)黑魏忠贤的能力和美化崇祯的企图。

许多人认为,如果魏忠贤不死,满清难以攻略中原,这种观点其实是舍本逐末。

魏忠贤没什么文化,不识字。但识人还是有些本事。魏忠贤在位期间,努尔哈赤终其一生都没有踏过山海关一步,最后倒在了宁远的红衣大炮下。

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飞蝗蔽天,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树皮、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魏忠贤在与不在,根本挽回不了明朝的颓势。

于是乎,高第上任了。高第上任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两前线两百里的守军全部调回山海关。

来源:公众号“彰考局”(ID:R-history)

明中叶以后,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

其实没有中反间计杀袁崇焕的话,明军还可以在抵抗抵抗。

不接受闯王李自成招安。

2.能打压文官派系

魏忠贤十足的奸臣,十恶不赦的败类。贪污受贿祸国殃民。就这么一个人,你说删了他才造成的灭亡吗?

来洗白魏忠贤的人还真是挺多。

李自成的大军攻破京城九门后,崇祯仓惶奔往煤山(今北京景山)的途中,一路上想到的就是这个问题。

话说崇祯上位立马拔了魏忠贤的根。

据学者刘利平的研究①,以及《三朝辽事实录》、《明神宗实录》等文献的记载,三大征花费的白银总共在1000万两上下。从1591到1600年,三大征前后耗时十年,平均下来每年耗费100多万两,并不算一个特别大的数目,和宫里每年收上来的黄蜡、白米、瓷器、毛皮价值(卢象升认最少有200万两②、黄仁宇估算为400-500万两③)相比,不值一提。

魏忠贤经常代皇帝批阅奏折,那就可以把弹劾他的上书给截获,让皇帝看不到真相,以致任由他横行霸道。

丁卯之役,毛文龙在朝鲜拼尽血本击退阿敏数万八旗军,阻止了阿敏当朝鲜王的梦想。皇太极东奔西突累到吐血没捞着什么好处,只能龟缩在盛京。

影视剧照-崇祯

环境

崇祯上台后,接过了魏忠贤主政的烂摊子:八百多万两没征收上来的新、旧(边)饷银。财政空虚,三年内边饷发了不到额定的一半,专用辽东防务的新饷也开始欠着,于是只能坐等兵变与被打。崇祯元年,蓟州兵变、宁远兵变,蒙古林丹汗寇大同⑨,财政危机引发军事危机,朝廷急需整顿。

魏忠贤唯一的作用,就是可以抗衡文官集团,不让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们,说着冠冕堂皇的话,干着不入流的事。

首先感谢邀请回答,其次我觉得明朝的灭亡跟杀掉魏忠贤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虽然当时魏忠贤权势熏天排除异己,但是在他掌权时,明朝政府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成功的,不但扭转了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而且还有收复辽东的势头,因为魏忠贤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他否定了龟缩在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并且在后期任用袁崇焕督师辽东。而后期也证明这都是正确的决策,袁崇焕活着的时候使得后金寸步难行,而且在宁远大捷中,使用大炮轰伤努尔哈赤,使得他回到盛京后不久便死了,后来明军又多次重创皇太极。此时的明军说不上压着皇太极打,但是与后金对阵却是不落下风的!然而崇祯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这个权倾天下的九千岁,将阉党一网打尽,几乎杀光了所有阉党的核心人物。可是他却忘了这样一来剩下的东林党人也不再有制约了,而最终大明朝也就亡在了一帮只会打嘴架的人手上了,而崇祯在临死之际大喊一句“诸臣误我”!这时候估计他也知道了魏忠贤的重要性了,应该也后悔了吧!

被严重夸大的征税能力

天启朝初年的财政储蓄,自然继承自前朝,尤其是万历一朝,在这一时期,财政还是比较充盈的。即便是经过前朝“万历三大征”的折腾,朝廷的财政压力也不大。

后期任由袁崇焕督师辽东,不敢说他多器重袁崇焕,但从来往信件看,袁与魏的关系至少是和谐的,袁最牛掰的几次战功全在魏掌权时诞生。

一篇是最近流传比较广的文章,题目很有颠覆性:《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就,大明朝就垮了?》(注:网上流传的版本都没有注明原作者,经过我多番查找,发现原始出处是知乎,作者为“的确良魔法师“)。相信不少朋友可能读到过。这篇文章的的角度很独特,颠覆了我们对于魏忠贤的传统认识。对这篇文章,有不少人叫好,同样有不少人批驳。

一阵风吹过,崇祯禁不住打了个寒慄。他望了望身边几个亲随太监,猛然想到了魏忠贤。一想到魏忠贤,不由又想到太监曾化淳那话:“忠贤若在,时势必不至此。”

一个历史或者一个家庭,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周期。民间有句俗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大明王朝它是一个封建王朝,刚刚建立是开国皇帝那是经历多少生死,千辛万苦,获得了王权,那是多么珍惜,同时又希望自己的这个家族永远掌握王权,统治千年和万年。但是历史和现实,以及封建社会的局限性。一般开国皇帝为了确保永久统治,都怕下面群臣功高盖主,斩杀了开国元勋,一代英明,二代守城,好一点三代发扬,后面开始享乐,昏晕,这时有心人利用,出现太监魏忠贤独揽大权,乱杀无辜,草菅人命,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最终使王朝分崩离析。最后灭亡,被迫王朝更迭。

东林党回忆录里说魏本人很愚钝,大多数点子都是他周围的人出的;很多人读了此段瞬间想到了吃葡萄的感觉。

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皆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这么多税没征收上来,朝廷还指望怎么发钱?天启五、六、七年完全撑不住。财政外解不到,内库空虚,欠饷成为常态,边饷数额迅速下降,辽饷只能靠搜刮杂项、挪东挪西维持。所谓魏公公重视商业税,其实是病急乱投医,其征税能力被爆款文严重夸大。

崇祯上台后,与魏比疑心重也就算了,关键收不到税还超级爱清廉,超级恨贪腐~满朝东林士官大多富的流油,科举的排名都是比银子多少的。

魏忠贤主政之后的军饷

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从头到脚都错了,至于其它,则不必详论矣。

崇祯虽然很努力,想要改变大明。但是由于其从小环境造成,其父泰昌帝不受万历待见。当时还发生过国本之争。导致其兄朱由校待遇都很差,更何况朱由检。

明朝很缺钱,天灾又不断,外边还有后金。所以天启年间为什么明朝平安无事,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魏忠贤能搞钱,虽然他自己贪了一大部分,但是剩下的小部分也够明王朝运转了。

【注:明朝实行内阁制度,内阁大臣提出建议,皇帝批准后生效,所以,没有了魏忠贤,其实就是文官们自己在玩。

努尔哈赤,远比皇太极勇猛。但是谋略稍差,也从来没想过要攻入北京。

魏忠贤主政时期,明朝财政到底有多弱

1551年,明政/府统计,各边境饷银达500多万两,修边塞等工役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共约1300万两。而那一年,朝廷正赋及其他加派总共才1000万两,这是绝对的财政赤字。

下面的百官冬天炭敬、夏天冰敬、各种红白喜事都是搜刮漫天,可偏偏在上面皇帝跟前超级爱装清廉。“您不是爱清廉恨贪腐吗?我被逼只能装啊,适者生存嘛。”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一般而言,都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钱穆就列出了6条原因,具体以后再聊。但对此也有不同看法,有人从独特角度来分析明亡之原因,并因此多有争论。今天要分享的就是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

户部出的军费耗掉2000多万两银子,这其中还不包括皇帝拿出的近千万两银子,而且兵部、工部的小金库也支出不少。而这时期的国库(户部)收上来“辽饷”不到1500万两。

与此同时,明封建王朝的支费却与日俱增 。尤其后期,明朝宗室人数已达数十万人,成为社会的巨大负担。

故事并未结束,京师沦陷后,滑稽而意想不到的一幕上演了:在京的东林党一众人本来翘首期盼着伺候新皇帝,结果却几乎统统被李自成、刘宗敏抄家、拷掠、暴尸于街头;少则几万两、多则几十万两的银子从各大臣的家中抄出。

嘉靖末年,明皇族人数达28492位。而当时,明全国田赋输京米400万石,但宗藩岁禄却达853万石,“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老百姓交的粮,还不够姓朱的吃,别说其他大臣了。

关于明朝,不少朋友都很感兴趣,最近坐观君也在读钱穆或其他人分析明朝的文章,角度观点各不同,都很有意思,以后视情分享。

明朝亡于体制,和党争,明朝党争达到历史高潮,文官成一群病态政治团体,挑拨是非,皇帝班弄权术来平衡各方利益,国力在内斗中消耗!魏忠贤在党争中有重要影响!一明体制,尊从太祖朱元璋的典章制度!

  • 太祖打天下,杀光功臣,为子孙铺垫道路,集中皇权,定下了内阁制,取消宰相,当时皇帝很累,业务太重,不得不设内阁帮助处理,后来用有文化太监来分摊政务,太监得诱人权利,不肯放手,越览权越大,像魏忠贤,勾结后妃,结党营私,势力膨胀,为了监督们,设置独一无二锦衣卫,特务机构。这样文官和太监,搅成浑水,政治就混乱了!

二是党争逐步升级,再也无力治理。

  • 明朝党争是围挠皇帝家事,来引起的,皇帝从中和稀泥。经过几代演变,无法收拾!
  • 明神宗皇后无子,后续继承人问题引发十几年内争,神宗宠爱郑贵妃,要立她儿子,朱常洵为太子,群臣反对,难以决断,拖了十几年只好立荣妃之子朱常洛“明光宗”为太子。后神宗去逝,光宗患痢疾,郑贵妃,勾结太监,送泻药,还有两个大臣进献药丸,光宗服用去逝,东林党弹核了太监和罪臣。

明末两极分化,土地兼并严重,银子都在江南乡绅富户的手里,怎么让他们把银子交到国库?东林党出身江南富家,不愿也不能做到;而权倾一时的威权主义者魏公公可以做到。

然后,又想到十七年前兄长天启的临终嘱托:“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已经有所悔悟,于是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专门祭奠之。只可惜大厦将倾,悔过已晚。

记录这一时期财政状况,有四种史料很重要,分别是《明神宗实录》(万历朝历史)、《明熹宗实录》(天启朝历史)、《三朝辽事实录》以及《度支奏议》,其均属档案资料汇编,各色财政数据多能相互印证,其中《三朝辽事实录》的作者是王在晋,《度支奏议》的作者是毕自严,二者均有丰富的军政经验。上述史料都比较可靠,本文的诸多财政数据,均来源于此。

在很多朝代,宦官都是被当做制衡其他文官武官的一股政治力量,明朝武官想来比较弱势,到了末年基本上就是宦官和文官在斗,可偏偏明朝末期的文官都不咋样,还爱叽叽喳喳,魏忠贤是个小人,有手段,他在的时候把文官治的服服帖帖。

要了解魏忠贤主政时期(天启四年—天启七年)辽东及其他边军的军饷情况,不妨先了解其主政前夕明廷的财政情况。

可惜的是,这位屡次击败后金军队的功臣良将,在成功保卫北京后居然立即被崇祯罗织罪名下狱,一生从无败绩的大明蓟辽督师被凌迟处死。

抛开党同伐异这些朝堂政治不可避免的“错误”不讲,魏至少是个效率极高的注重实用主义的干练能人。

魏真正做成了的坏事,其实主要就是利用东厂杀死杨涟等辱骂弹劾阉党的东林“名士”,以禁言无聊御史们的弹劾。

明正德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大明王朝是亡于杀魏忠贤吗?

魏忠贤本来是奸阉,现在,却成了明朝的救星。

对于魏对东林党的打击,窃以为在当时的朝堂是非常值得推敲的。魏杀杨涟等人的行为本身是不对,但结果是禁言,禁言后,专心为自己为国家捞钱。

后城里的各级官员,富商都不肯捐钱。地上是有钱不捐而已,这不是李子成超家的时候,抄出很多钱吗?

杀袁崇焕。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没了给力的将军,下属官兵们只能干瞪眼,辽东的关宁防线由强转弱、节节败退的局面再难挽回。

袁崇焕称魏忠贤“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因为魏给了关宁军丰厚稳定的收入。

天启二年,明军在广宁大败于后金,自此,明军基本不再大规模进取,采取守势,且筑且屯,步步蚕食。之所以如此,因为:1、军饷不再像过去那么充足;2、野战能力、军队信心大损。万历四十六年春以来的那些战役,花掉三千多万两军饷,真的伤到朝廷财政的筋骨了。

袁崇焕督师辽东时,积极研究关外地势民情、八旗军作战技俩,提拔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满桂(蒙古族)等勇将。勤于操练,多次整治军纪,与士兵同甘共苦。

综上,本文的结论是:晚明财政家底不错,万历三大征的消耗并未如后世想象的那样大,明清战争中的萨尔浒战役到广宁战役,几乎耗尽国家积累,之后就是勉力维持,魏公公主政把财政折腾得更差了,留下一堆问题;崇祯初,毕自严的上下整顿为明朝续命,崇祯帝最后能走多远,端赖历史进程。与阉党相比,东林党人鱼龙混杂,其行为的确问题不少,但把明朝垮台归因于魏忠贤的政策没能为东林党人、崇祯帝贯彻,则既想当然又荒谬。

崇祯初稳住了崩溃的财政

魏公公主政时期留下的遗产,是大明王朝咽下的一颗毒果。

到了煤山,崇祯举目一望,此时宫中已乱成一片:火把攒动,喊杀声,哭声,惊叫声交织一片,响彻云霄。崇祯的心在滴血。他不禁扣心自问:危难时,朕的百官何在?朕的禁军,锦衣卫何在?

寄居海岛的毛文龙进行黑市贸易、抢掠朝鲜边民商旅,本着中庸之道,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然而尽管如此,魏忠贤主政之前的军饷,还是不缺。据学者林美玲统计,天启三年辽东之外的边饷尤能支出347万两白银⑥,辽饷支出628万两白银⑦,天启四年,魏忠贤主政之后,辽饷等边饷数额急转直下,天启五年、六年、七年,辽东之外的边饷分别是298余万、104余万、146余万两白银⑧,而天启四年,朝廷发给辽东的军饷是499余万两(缺额127余万两),天启六、七年,这部分缺额高达几百万两,欠饷应该是常态。

但张居正死后,万历废除新法,明政/府一点好的苗头,又被浇灭了。

但他没有给农民加赋,出身社会底层的魏忠贤在河南遭灾时,还能免除赋税,从内库拨款赈灾;阉党在放火烧了东林书院后,几十年未曾修过的黄河水道,开始维修;而且专门找东林党人投资的企业收刮。

网络的兴起,让大家有了更多获取资讯的渠道,但同时 ,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也无法遏制地流行。

嘉靖一朝每年财政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明社会的流民现象很严重,起义四起。

为此,在这篇文章之后坐观君又给大家分享了另外一篇文章,主要是对这篇文章中的观点进行了针对性的批驳。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希望给大家分享观点各异甚至完全相反的文章,而不只是一种声音、一种看法,借此启发我们自己的思考。

袁崇焕死后,皇太极认识到人数劣势和装备劣势,于是广幕各族勇士,创立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并任用毛文龙的得力手下孔有德制作大炮。

但是不是绝对的。魏忠贤弄权是肯定的,导致很多文臣都主动退休。

况且,爆款文也想当然地高估了魏忠贤主政时期朝廷的收税能力,据《度支奏议》记载,天启六、七年到崇祯元年六月的两年半时间内,朝廷有489万余两白银的旧饷没收上来,而专用于辽东边防的“新饷”,则有328万余两白银的税被欠着。

据研究以及《度支奏议》的记载,经过努力,崇祯元年、二年、三年辽饷基本得到保障;边饷发放额已完成百分之九十⑪,基本上扭转了魏忠贤时期接近崩溃的财政,勉力维持了收支平衡,让大明可以多坚持几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所谓东林党人恶化了魏忠贤主政时期的财政,纯属无稽之谈。

令人惊奇的是,在明朝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朝顺治元年完全消散,华北各地出现了风调雨顺、经济复苏的大好局面。

1644年三月十九日,城破,崇祯吊死煤山(现景山)。临死前崇祯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喷出了“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之类的话。

对比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其他朋党,东林党很多人似乎更适合生活在现代的美国政坛。但掌权的东林党偏偏生活在明末内忧外患的时刻,恰恰成了帝国衰落的催化剂。

(明)毕自严《度支奏议》,崇祯时期刊本。

最近一篇名叫《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的文章刷屏朋友圈,核心观点是:明天启朝魏忠贤主政时期,朝廷军饷充足,对抗后金的辽东军不缺饷,他最大的能力就是收税,他死后,东林党反攻倒算,为了自身利益废掉魏忠贤在江南定下的商税等税种,朝廷缺钱,打仗不行,一命呜呼,由此得出忠贤死,东林起,大明灭的结论。

但是到了魏忠贤主政时期,包括辽东在内的边饷就捉襟见肘。

有了钱才能给军队发工资;才能造各种军备武器,除了红衣大炮:还有地雷、火铳、火棘莉、炸弹等等火器;才能筑城修墙养马。

爆款文的结论是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上台搞乱了明朝财政,朝廷缺饷,但事实恰好相反。

▲明朝九边图。

明祚已尽,大清当立。天之大运,非君力所能存也!

杀一个奸臣而亡国,你觉得可能吗?

此时一个棉袄烂洞、衣服打补丁的皇帝空降下来,突然要搞一场无人配合的反贪运动,满朝官员从刚开始的不寒而栗变成后期的笑而不语,一个个都成了超级影帝。

明熹宗后期,乳母和太监巍忠贤勾结霍乱朝政,诸党统一形成“阉党”势力极大,迅速打压了东林党,一直到崇祯时期,他还利用两党矛盾,仍宠信宦官,所以这是明亡的一个原因!

什么?你要钱?我可一个子儿都没有,微臣可是“清官”啊。朱由检(崇祯)先生像个孤独的观众一样,深深蒙在东林党上演活剧的一面烂鼓里。

好多人都在洗白魏忠贤,其实杀他是正确的。

明朝亡于积弊太多。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专权。

☆☆☆☆☆☆☆☆☆☆☆☆☆☆

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的起义,彻底打击了明政府。

魏忠贤对明朝最大的正面作用有两个:

精心培育的关宁铁骑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只剩了少部分兵力保存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手中。

毛文龙也算干吏,积极进取,开拓了旅顺-义州一线的东江军镇,不断骚扰后金盛京以东的城池;

天启年间,孙承宗督师辽东四年,前后修复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垒,招练兵马十一万,建立十二个车营、五个水营、两个火器营,八个前锋后劲营,制造甲胄、军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装备有几百万,开疆扩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顷,年收入十五万。

而孙承宗督师辽东是因为和魏忠贤的矛盾才离开辽东。在魏忠贤企图扩张权利,见到孙承宗功劳非常高,想要攀附,于是派刘应坤向孙承宗表明自己的意思。但孙承宗见到刘应坤之后与他一句话也不说,魏忠贤因此记恨孙承宗。魏忠贤迫害朝中大臣,将杨涟、赵南星、高攀龙等驱逐出京,孙承宗正在巡视蓟州一带,想到上反对奏书皇上未必会亲自阅览,于是以贺寿为由请求入朝面奏,借机弹劾魏忠贤。魏广微听说后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魏忠贤,说孙承宗打算以清君侧为由杀掉魏忠贤,魏忠贤于是跑到皇帝朱由校床前,哭着求情,顾秉谦也说没有圣旨私自离开防守的地方,不合法度。于是朱由校连夜召见兵部尚书,派三人骑快马阻止孙承宗。魏忠贤又假传圣旨给九门的宦官,若孙承宗到了齐化门,就将他绑了。孙承宗到达通州后,接到朱由校的旨意,只好返回辽东。魏忠贤又让党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书诋毁孙承宗。孙承宗于是请求罢官。而在其后,因为马世龙误信降人降将刘伯漒,派鲁之甲、李承先袭取耀州,中计身死,损失四百余人。前线出了点状况。于是魏忠贤党羽趁机弹劾马世龙和孙承宗, 孙承宗于是强烈请求辞官,十月,朱由校同意孙承宗辞官。

军队装备牛掰才能内平贼寇,外御强敌。而以上古代军事工业正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就业的好办法。

史书上写了魏忠贤犯的十大罪,然而仔细看,大多罪状都是图谋啥子啥子却基本没实际行动和证据,修祠堂这种鸡毛也算大罪?修堵墙挂张画而已,民间自古就有为好官修祠堂的传统。

所以,“万历三大征”并没有将明朝的国库耗尽,银子还是有,万历留下的内库就至少有700万两。但在万历四十六年春,明清战争开始之后,更多银子被作为军饷投入到辽东前线。第二年春,明廷出兵10万攻打后金,耗费500-600万两;开原丢失后,先后有18万明军出山海关;沈阳辽阳丢失后,先后有15万左右明军出关。大兵需要大饷,从万历四十六年到天启元年的三年间,明廷发给辽东军费2018万两白银④,当时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还制定了耗时八个月,用兵十八万,需饷2160万的战略计划。⑤

清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辞职后,率军大举进攻。袁崇焕抗拒高第的命令,不肯撤出宁远城,与满桂、祖大寿等依靠昔日与孙承宗做的军事准备将清军击退,取得宁远大捷。而高第却试图以宁远被围,关门兵只有五万弹劾孙承宗,孙承宗告诉户部说:“高第到山海关时领了十一万七千人的军饷,现在只给五万人的军饷就可以了。”于是高第以妄言被治罪。魏忠贤也想陷害孙承宗,但也失败。

1.能搞钱

窃以为无非找个托辞洗刷自己的过失与无能,想想此前的几年里,为了找垫背的,平寇无力时,杀了多少兵部尚书?税收捉襟见肘,换了多少内阁首辅?

魏忠贤的作用,仅此而已。

其实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原因都不是单一的,要说明朝是亡于魏忠贤显然是高看他了。

更别提东林党的大本营~江南的税收了,可惜他们不知收敛,戏演过头了,正剧变成悲剧了。

撰文:张磊(彰考局专栏作者)

由于明朝官员俸禄很低,除了极个别清官,贪腐几乎是必然的,但顶着东林的名头,钱贪过后不敢承认且一丁点都不愿吐出来(捐献出来不就承认和说明我贪了嘛)。

你撤下一个,换上来的还是一样的人。都是一个圈子的人,说话办事都是一种腔调。所以,万历30年不上朝,纯粹是气的。】

反过来看北京城的金銮殿上,没有了阉党的制衡,东林党忙着铲除阉党,也提不出保增长、搞基础建设拉动经济的办法,整日提些看似有理,实际荒唐的建议。

蒙古俺答势力进逼北京后,明政府添兵设饷,军费大增。

▲万历三大征之“壬辰倭乱”。图为朝明联军的一次攻城战。

和田赋、盐课等正项相比,晚明朝廷所征的商税、海税属于杂项,包括“内地关税”、“地方商税”、“番舶抽分”、“房地契税”、“竹木抽分”、“矿银”、“渔课”等,事实上,商税和关税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十万两(崇祯时期的关税、商税反倒高于魏忠贤主政时期)对于动辄几百万两的军费消耗,这点税如同杯水车薪。

有人居然提议裁掉占用开支很小的驿站,陕西米脂的李自成作为驿站职员的铁饭碗工作瞬间丢了,没饭吃咋办?造反算了!

明朝军队报的有二百万,实际上大概在编人员可能也就5,60万,然后能打仗的也就十几二十万吧。

明朝的灭亡事情太多了,不只是死一个魏忠贤。没钱打仗。

魏忠贤主政之前的家底

崇祯继位以后,明朝已经从根子烂了,天下无官不贪,普通百姓已经没有活路。

有人说铲除魏忠贤带来的影响很大

最后讲几句,杀不杀魏忠贤和明亡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崇祯留着魏忠贤,崇祯也绝对不会允许有人在他面前指手画脚。

其实当时李自成当时攻到北京城下的时候,跟皇帝谈过希望就是封他为王,然后他去攻打清军去。按这个在那些东林党人。阻止下,然后事情没有促成,然后李自成就攻城了。

李自成入关中后,取长安,北上轻易击破太原、大同等军事重镇,直到百万民军围困北京时,李自成仍然承诺要三百万银子,封个王就退兵,并答应帮崇祯剿灭满清。

余话

魏的功业在于保证了帝国税收系统的稳健运行;增强帝国凝聚力、控制力,南到广西、北至锦州尽为掌握。

明朝这个朝代很吸引人,也很有特色。你说他不行吧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帝国依然运行;你说他末代皇帝不行吧,到崇祯皇帝身上也还有有点。

魏忠贤又大力发展锦衣卫,还创立与西场,东厂并立的内行厂。明朝的厂卫制度到魏忠贤的时候为顶端。大力打压了一大批爱国文臣武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可此时满朝官员仍然没一个愿意出钱的,崇祯终于明白了,他怒了,国家居然毁在这群“吝啬”官员之手。

明末,天下金银、尽聚三吴,魏忠贤针对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重新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

影视剧照-魏忠贤

任何时代,老百姓能活着,才是硬道理。

辽东局势较为平稳,乃是他本人对辽东情有独钟,但这牺牲了其它边镇士兵的利益,因为缺饷,战斗力严重下降,让西迁的蒙古林丹汗随随便便就抢了大同(崇祯初有“虏与夷并重”的说法),陕西三边不少士兵加入“流寇”,内忧更忧。

比如刘禅很聪明,诸葛亮很笨之类的,就广泛存在于网络。

东亚第一劲旅的名号最终归属于善于吸纳各族精英的八旗军了。

再加上后金势力还在发展当中,不足以威胁明朝。

因此,说魏忠贤主政时期的辽饷充足,显然不合史实。可为什么辽东士兵没有兵变呢?因为魏公公在辽饷不够的情况下,优先保证士兵的工资,而用于军队的其它耗费,基本不管,而且基本无视其他边镇的军饷需求。

授毛文龙“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征虏前将军左军都督”和尚方宝剑,人心笼络绝对到位,搞得毛文龙热血沸腾,誓死巩卫皮岛、朝鲜本土。

对后金理想化的主和,不理解关外将士的疾苦~打胜了说你浪费国家钱~打败了咔嚓你;对农民起义得过且过,无限招安,导致农民军不能彻底剿灭。

且不说这一简单的线性分析逻辑,没法概括历史的复杂性,单说一个事实,魏忠贤死后,崇祯一朝坚持了17年时间,肯定不能算是标题里说的“不久”。若再仔细阅读史料,可以发现,魏忠贤时期,辽东军、边军已经缺饷,很多税没收上来,财政濒于崩溃,反倒是“众正盈朝”、东林党得势的崇祯初年稳住了财政。

1627年8月,17岁的崇祯即位。直到11月才除掉魏忠贤。直到1629年1月,崔呈秀等党羽才清除完毕。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

魏忠贤当权时

万历幼年时,张居正改革,明朝的阶级矛盾有一定的缓和。

关外的战争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其实还是钱在起作用,魏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税。

魏前期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

浙江巡抚感觉海内咸平,农民不用被折腾都安心劳作,魏简直太给力了,提议修生祠,于是全国掀起修生祠的高潮,辽东的官兵将士修的又好又用心。

从朱由检上台后的表现来看,他是致力于国家中兴的,也努力过。最好的机会已经在隆万改革的后期丧失了,加上万历三十年如一日的怠政和建奴人民的崛起,基本上已经回天无力。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严厉苛责刻薄寡恩,崇祯从掌国到殉国,表现出所有的激进和极端和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故事都只是为了证明一点:他不会低头,也不会妥协,宁折不弯。

大明王朝可能衰退与魏忠贤有一点关系。

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正义的化身,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但从根本上考究一下的话,没接触过底层社会的他们大都是江南乡绅巨贾子弟,花成千上万的银子买个科举名次,甚至不乏中举后继续买官者。

就有钱打仗了。

朱由检先后依次起用杨鹤、洪承畴、曹文诏、复用洪承畴、卢象升、再用杨嗣昌、熊文灿,又用杨嗣昌。

崇祯不是有为的明君,但也不是昏君。盛世守的住,乱世里的表现一塌糊涂。

看完有何感受?有人说,这不明显是在给魏忠贤洗地嘛!还有人说,大明亡于魏忠贤,这太扯了!接下来坐观君给大家分享一篇针对上文观点的批驳文章。大家看看反驳的是否有道理。

不足的银子哪来的?显然是前期所积累下来的,万历朝以来的老底,能支撑起辽饷的花费,三年能拿出近三千多万两白银,九边也并不欠饷,足以说明魏忠贤主政前夕,明朝的家底还算丰厚。

当时明军的情况是:关宁铁骑不用裁员,军饷仍可足量正常发。皮岛军队不用精简,收入来源也是稳定的。

可以说魏忠贤还是有些实力实力的。但是也不能证明魏忠贤的执政能力。

其实在李自成攻克北京近郊时,崇祯先是听太监曹化淳评价:“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袁崇焕刚刚提出的“五年复辽”计划成了泡影。袁死后,他提拔的人中除祖大寿无奈投降后金(投降时改称满清)外,余者皆相继战死。

盘根错节的党同伐异,渐渐成为朝堂上掌握话语权的中坚力量,排挤的齐浙楚、闽等小党派势力时,所用手段不比阉党逊色多少,这就是明末历史上牛掰哄哄的的东林党。

卢象升、孙传庭力挽大明,使得李自成军队近乎灭绝,但一个被逼自刎而亡,一个身陷囹圄,等到再想起他们的时候,已经晚了,后金已经一只脚踏进了山海关,李自成已经无人可当!

能够用正确给力的人并给予支持(炸伤努尔哈赤的红衣大炮可是用真金白银买的),扳回辽东战场的颓势,抚平北方农民因灾造反的危机。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还称,魏忠贤主政时期征收了大量商税、海税,保证了辽东军饷的供应,这一观点同样是想当然,毫无根据。

崇祯皇帝一上来就以雷霆手段除掉了魏忠贤,皇帝铲除一个权倾朝野的宦官,这是很正常的政治操作,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不铲除魏忠贤,魏忠贤就会铲除崇祯。这件事应该是崇祯皇帝的政绩,从这件事情上看并不能说崇祯昏庸。铲除掉魏忠贤以后,上述的两大作用就没有了,没人给搞钱了,天灾‘、起义、边患反而越来越严重,缺的钱就更多了。文官开始叽叽喳喳干扰军事了,在加上崇祯本身的缺陷,明朝走向灭亡已经是必然的了。其实铲除掉魏忠贤以后,崇祯至少有十几年的时间来改善现状,可是他一错再错,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崇祯元年八月,毕自严到北京任户部尚书(他的弟弟就死在上个月的宁远兵变中),经过一番调研,认为财政危机的症结在于“一没储蓄,二多开支,三外解不到”,他和皇帝几番讨论后,最终确立“清冒裁弱,缩兵旧饷”的方略。各边尽量节约,内地加紧催征。

魏当九千岁的几年几乎与关外捷报频传的时间同步,宁远大捷大炮轰伤努尔哈赤(回盛京后不久死去)。宁锦大捷明军多次重创皇太极。

结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也很有争议,我们在这里把明忘归咎到魏忠贤一人身上显然是不妥的,只能说他是明朝灭亡的众多原因中的一个。

如果崇祯皇帝当时没有,就说杀了魏忠贤之后让东林党人专权,并且减免江南富商。赋税。

魏死后,辽东的形势再次退化到了万历末年的水平并持续恶化,财政困难的同时,崇祯皇帝疑心重,且在议和主站的意见中间摇摆不定,先是抛弃孙承宗,然后将袁崇焕凌迟。

在魏忠贤登场的前后,明末的朝堂上有这样一群官员,他们大多出身于南京江南贡院,他们相互视为“校友”,渐渐形成党派,以无锡东林书院为精神圣地,他们清高,他们理想主义。

魏忠贤后来也清楚地认识到明朝内忧外患。魏忠贤很清楚,辽东战场的形势关乎北京城的安全,所以必须在山海关外进行决战,除了袁崇焕的锦州,他将吴三桂放在了山海关,就是为了力保辽东战场不会出现问题。同时他非常看好袁崇焕,给予了袁崇焕非常大的支持。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为了保证辽东军的给养,他力主在东南地区进行征税,工商税、海税等为大明的财政收入开辟了新的来源,让日渐空虚的国库逐渐丰盈起来。对于西北等干旱频繁的地区,他主动减免赋税,就是希望明朝有一个相对于来说稳定的内部,有足够的精力来支持辽东战场。

  • 崇祯登基之初,严肃吏治、发展生产,颇有一番“中兴”气象,此时的他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表现出一代明君的风范。《明史稿》记载:“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虑成疾,宫中无宴乐之事。”

魏忠贤死后,重新掌权的东林党立刻再次废除切身利益相关的工商税、海税。对中西部的旱灾置之不理;富庶东南的税收废除,却派军队到贫乱交加的西北旱灾区加赋、征税。

努尔哈赤兵败宁远,为袁崇焕大炮所伤,旋即不愈而死;宁锦之战,为父报仇的皇太极小伎俩用尽,却一点便宜没捞着。

跟前辈王振之流比起来,不得不说魏的才干确实高出了一大截;即使跟一般的内阁大臣比起来其实也有卓越之处。

崇祯只是不甘心。“吾即位十七年来,励精图治,事事躬身亲断,如何上天如此待朕?”

“悔之晚矣!” 崇祯苦楚一叹。此际,他思绪纷飞,不由想到了杀魏忠贤的情景,想到了杀袁崇焕的情景,想到了镇压李自成朝廷竟无将可用的情景,想到了朝廷那些无用的狗官的张张嘴脸,想到了自已杀妻杀子女的情景……。一幕幕情景飞快在他脑里闪过,真如万箭穿心般的痛苦。

“皇爷,他们来了。”一个太监轻唤一声,把崇祯从思绪中惊醒过来。崇祯瞧见一簇簇火把下人影幢幢朝此处奔来,再看看掛在树上的绫带,不禁泪如泉涌。他走到树下,对跪在地上哭泣的太监道:“都抛下了朕,到头来还是你们几个忠贞!来,送朕归天吧!”

展开阅读全文

台湾人简历里写不写民族?

上一篇

在古代县志中能找到被满门抄斩的线索吗?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插入图片
大明王朝是亡于杀魏忠贤吗?

长按储存图像,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