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能在短时间内“两蹶名王,震动天下”,而后期却逐渐败退,最终兵败磨盘山,仅仅是孙可望叛变这么简单?

导语:孙可望内讧失败、叛降清朝之后,李定国执掌了南明永历朝廷的最高权柄。此时,虽然由于叛徒孙可望把大西南反清基地的军事情况全部报告给了清军,致使形势明显不利于南明永历朝廷,但是,反清复明的大业还是能有一番大作为的。可惜,李定国在军政方面的一系列失误,导致了大西南反清斗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当明军全线败退,李定国下令弃守贵州之后,永历朝廷就认为清军必然要大举进攻云南。云南必然不保。于是,大家就开始商议迁都之事。

南明出自大西军的三大巨头中,孙可望善治国,李定国善用兵,刘文秀擅长抚恤士卒。三人各有各的特长。尽管李定国是南明最富天才的军事家,可他在治理国家内政、收拢人心、抚恤士卒方面却能力欠缺,远远不及孙可望和刘文秀。因为李定国执政以后,在军政事务方面举措失当,大失人心;最终导致清军在孙可望的指引下,乘机进攻。而人心涣散的南明军队在云贵地区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上规模的抵抗,清军很快就攻取了贵州、云南。

孙可望叛逃以后,刘文秀被派去追击。虽然没能抓住孙可望,但是,刘文秀安定了贵州、四川、湖广的军队,稳定了当地的军心和民心;并且积极组织反清前线的防御工作。

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经过几年时间的休养生息,军力得以恢复和壮大。大西军的领军人物孙可望、李定国等人放眼天下,决定与清军一决雌雄,恢复汉家江山。他们决策联明抗清,加入了南明永历朝廷。奉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为反清复明的旗帜,开始了英勇反击的大西南反清斗争,在全国掀起了反抗清朝统治的新一轮斗争高潮。

于是,马吉翔会同李定国的亲信幕僚、云南人金维新,对李定国进行劝说。李定国对二人很是信任,在他们的巧舌如簧之下,李定国果然改变了主意,决策向滇西撤退。派行营兵部侍郎龚应祯赶到赵州,请永历帝前往永昌。

最后,永历帝与李定国决定迁都四川。可是,这个计划被奸臣马吉翔给破坏了。

就在这一片形势大好之际,孙可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私欲膨胀,野心陡起,一心想要取代永历帝,自己来当皇帝。他的图谋遭到李定国、刘文秀的反对。但是孙可望一意孤行,在大西军内部挑起了内讧,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内战,

刘文秀是原大西军中的第三号人物,一向擅长安抚地方,抚恤士卒,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马吉翔与四川的南明大臣文安之有过节,他认为迁都四川之后,文安之必定会执掌朝廷大权,而自己的靠山李定国必然要经常出兵在外打仗;那么,就一定不会有自己的好果子吃。

懦弱胆小的永历帝逃往缅甸,后来被缅甸方面献给清军,惨遭杀害。李定国于滇西得知永历帝遇害的消息,吐血而死;南明就此终结了。

随后,刘文秀上书请求永历帝移驾到贵阳。以便振兴士气,便利指挥,还能体现出南明朝廷的进取精神。永历帝同意了刘文秀的提议,让礼部选择良辰吉日,准备移驾前往贵阳。

大西军凌厉的攻势,一度打得清廷摸不着北,使得清廷意欲放弃西南七省,与南明永历朝廷隔江而治。

李定国仓促向滇西撤退,永历帝更是一直逃进缅甸境内,这直接导致云南、贵州、四川各地的南明军队群龙无首,失去了统一的指挥,无法采取一致行动,来抵抗清军的进攻,造成了清军一路行军畅通无阻的局面。

李定国对孙可望的亲信旧部没有加以争取、团结,而是直接以军事进攻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李定国在撤退途中也无法指挥各地的明军,以致于在他军事生涯的最后绝唱——磨盘山血战之时,李定国身边仅仅只有6000余名精锐亲军能够投入这场大战。

孙可望败窜后,李定国本可以用永历朝廷的名义,对孙可望的亲信将领进行赦罪招抚;但他没有这么做。李定国亲自率军进攻迤西,打败了这些人,把他们全部处死了。

从军事形势上来看,刘文秀的建议是正确的。但是,李定国认为永历帝生性怯弱,距离敌人越远越好;而且迁都贵阳,必然要加重云贵地区人民的负担,这种考虑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7).撤退计划毫无章法,一离开昆明,再也无法联系和指挥贵州、云南、四川各地的南明军队

清军三路进军贵州的实际行动开始于2月25日,李定国到7月才从昆明率军进入贵州迎战,耽误战机长达半年之久。与此相关的是,在总体上南明兵力已处于劣势的时候,要打破清军合剿,只有趁三路清军相距尚远之机,集中兵力击溃其中一路,方可赢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由于李定国军事行动过于迟缓,错过了最佳战机,致使明军节节败退,清军进展十分顺利。

李定国不但阻止了迁都贵阳的计划,而且,他还要求永历帝召回了刘文秀。这是李定国在南明后期最大的失策。

清廷利用南明内讧、孙可望投降的机会,兵分三路,由湖广、四川、广西出兵,对西南地区进行大举攻击。

当清军三路大军已经会合之后,南明军队在战场上已经无法击退敌人的进攻了。

随着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入缅甸,被缅甸方面扣留以后,李定国、白文选多次率部进攻缅甸,意欲迎回永历帝,但是,几次军事行动都没有达到目的。最终在清军的威逼利诱之下,缅甸人把永历帝交给了清军。不久,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于昆明。这面反清复明的旗帜没有了,李定国闻讯呕血而死。从此,大西南的反清复明斗争走向失败。

大西军先是收复贵州,然后兵分三路:首先是李定国、冯双礼从贵州攻入湖南,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接着是刘文秀、白文选横扫四川;随即李定国率军进入广西,一路披靡,攻取桂林,逼死满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

当时,李定国正在讨伐盘踞永昌的孙可望亲信王自奇,听说了永历帝同意刘文秀迁都贵阳的建议,李定国很是不满。立刻上书永历帝,以自己有病为理由,请求永历帝同意自己解甲归田。

1652年,在孙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军为主的南明军队对清军发起了大反击。

所以说,李定国仓促退往滇缅边境的决策是非常失误的。如果他听从刘文秀的遗言,撤往四川,集结各地明军,振作士气,依靠这些百战猛士,再联合李来亨等夔东十三家的大顺军余部,一定是能够再起风云的。

其次,清廷得到广西,就为以后清军三路大军进攻贵州、云南,造成了十分有利的战略态势。

永历帝当然不会同意。他对李定国百般抚慰挽留。于是,李定国要求永历帝把处于四川、湖南、贵州的一线将领全部召回昆明;于是,刘文秀迁都贵阳的提议就此被放弃了。

纵观李定国在后期执掌朝政以后的作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重大失误:

马吉翔原来投靠孙可望,极力撺掇孙可望自立为帝;孙可望兵败以后,马吉翔本应受到严惩。可是,马吉翔竟然靠着一身吹捧拍马的本领,赢得了李定国的欣赏和信任。

但是,南明方面并非没有机会,反清大业仍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是,接替孙可望执掌永历朝廷权柄的李定国在军政方面的一系列失误措施,最终导致了南明永历朝廷的覆灭。

结语

在内讧中,倒行逆施的孙可望遭到大西军将士们的强烈反对;他众叛亲离,在内战中惨败,羞惭恼怒之下,孙可望投降了清军,把大西南反清基地的军事情报全盘献给了清军。

首先就是从此隔断了永历朝廷与广东反清义师及郑成功、张煌言等抗清势力的联络,致使抗清力量处于无法东西呼应,只得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

(2).处理孙可望内讧的善后事宜,举措极其失当。

可是,李定国却胸怀不宽广,厚此薄彼,采取了不少歧视孙可望旧部的做法。比如:孙可望封秦王,李定国封晋王;李定国就把自己的军队称为“晋兵”,而把归附的孙可望旧部呼之为“秦兵”。诸如此类的歧视,使得孙可望的旧部将士大为不满,“由是孙可望之兵心懒矣”。

永历朝廷撤往缅甸境内,对于群龙无首的明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许多将士都丧失了斗志,在清军的引诱之下,纷纷投降了清军。像猛将马宝、王会、高启隆等人,都是这个时期投降了清军。这些猛将都被吴三桂笼络住,在吴三桂起兵反清、发动“三藩之乱”时,他们又重新冲锋陷阵,重创了清军,让康熙皇帝也极为头疼。

(6).信任奸佞马吉翔,放弃转进四川的计划,退往滇西。

清廷在惊恐中派遣满清敬瑾亲王尼堪率满洲八旗劲旅从北京出发,前往湖南战场增援。

李定国离开广西,营救永历皇帝

孙可望闻讯,就调令李定国率部从广西回援湖南战场。李定国率部返回湖南,在衡阳附近设伏,一举斩杀了满清敬瑾亲王尼堪,重创了骄横的满清八旗兵。

孙可望以大西军及南明永历朝廷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叛降,当了可耻的叛徒,这件事对大西南的反清斗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1658年,当清军出动之初,李定国不但没有料敌先机,及时应对;反而为了稳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不断整肃内部。先是征伐孙可望在云南的心腹将领;接着又把刘文秀及贵州、四川的前线将领全部调回了昆明,致使与清军对峙的前线明军失去了统一的指挥系统。

广西丢失之后,后果非常严重。

(4).破坏团结,排挤刘文秀。

在大敌当前之际,以内讧中的罪过来严惩孙可望的亲信部将;从争取和团结内部力量,尽量减少损失的大局出发,李定国的处理方法,无疑是有欠妥当的。

为了迎接永历帝,李定国率精锐回师云贵,留在广西的兵力薄弱,清军乘机占领了广西。

(5).未能加强战备,及时部署军事力量,应对清方必然乘机发起的攻势,结果,错失战机。

(1).痛失广西.

孙可望虽然投敌叛变了,但是跟随他叛逃的只有几百人,连一个重要将领都没有。实际上,作为孙可望旧部的大批将士们,在关键时刻都是胸怀大义、很识大体的。他们虽然兵力强大,却不愿打内战,纷纷投向了李定国一方,抛弃了孙可望;这才使李定国在内战中获胜,挽救了南明永历朝廷。

(孙可望画像)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李定国在取代孙可望之后,对抗清大局缺乏全面考虑,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巩固自己在永历朝廷中的地位上面。由于刘文秀招抚安定了贵州、四川、湖南的军队,而李定国的亲信部队则大部分都驻扎在云南;因此,李定国担心永历帝一旦迁都贵阳,刘文秀的地位就会凌驾于自己之上。

因为清廷此时正要利用南明内讧、孙可望来降的有利时机,调兵遣将,准备大举进攻云贵川地区;而李定国却心存芥蒂,把刘文秀和处于一线的南明将领调回大后方昆明,严重地削弱了反清前线的指挥力量。造成后来清军一路畅通无阻,基本没有遇到明军的什么抵抗。

因此,李定国在整合军事力量的时候,绝对应该一碗水端平,丝毫不能有所偏向的。

永历朝廷的文武官员听说朝廷变更了方针,由入川改为西撤,不少人感到前途渺茫,先后脱离朝廷,寻找避难藏身之处。其他的人也大都在心理上动摇了。破坏了李定国磨盘山大战计划的文臣卢桂生,恐怕就是在此时开始萌生了投降清军的念头的。

(3).整顿军队方面,厚此薄彼,对孙可望的旧部多加歧视。

刘文秀被召回,失去了兵权,内心非常苦闷。他对李定国一些目光短浅的军政举措甚为不满,甚至于私下对人说:“退狼进虎,晋王必败国。”

刘文秀虽然在战功上不如李定国,但是刘文秀擅长安抚工作,深得军心。如果李定国能够与刘文秀精诚团结,一定会再度复兴南明的抗清事业。可惜,在李定国的猜忌排挤之下,刘文秀郁闷致病而死。

不久,刘文秀因病死去。他临终前上书朝廷,建议一旦形势不利,务必迁往四川,再图复兴。刘文秀还把自己集聚的窖金一十六万,全部拿出来充当军费;由此可见,刘文秀是一心盼望南明复兴的。

南明永历朝廷的灭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如果没有大西军的加入,永历朝廷早就覆灭了。正是大西军这支战力强劲的生力军,才让永历朝廷的寿命延长十来年。如果孙可望不利令智昏,非要当皇帝;如果李定国最后能够团结刘文秀,善待孙可望的旧部,南明的反清斗争还是会大有作为的。

展开阅读全文

鸿钧老祖为何甘愿自降身份与西方二圣平起平坐?

上一篇

如果美国得到了歼20、99大改和山东舰,能仿制出同样优秀的吗?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插入图片
李定国能在短时间内“两蹶名王,震动天下”,而后期却逐渐败退,最终兵败磨盘山,仅仅是孙可望叛变这么简单?

长按储存图像,分享给朋友